前 言
1968年12月21日,毛主席作出了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的指示。此后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浙江、黑龙江等地54万知识青年,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,带着纯真的激情,带着理想与希望,告别亲友,离开故土,登上专列,奔赴北大荒。
他们披荆斩棘、前仆后继,在亘古的荒原上辛勤耕耘;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***美好的青年时代,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;他们用青春和热血,将边疆建成了今天的“北大仓”。广大知青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,创造出了宝贵的知青精神——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、无私奉献。
北大荒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境内,地处三江平原、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。这里有************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。北大荒是一块神奇的土地,这里土质优良,林木丰茂,空气清新,天宽地广,江河纵横,美丽富饶。
1968年6月1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、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[1968]98号文件《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》,将农垦部所属东北农垦总局建制划归沈阳军区,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。1966年建立的兵团农建一、二师,改变体制,建成为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半军事化组织: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。
佳木斯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,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重点地区,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,也是大部分知青奔赴北大荒各地的必经之路。
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杭州、哈尔滨等城市的知识青年,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,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,建设边疆,保卫边疆。他们在老军垦战士的带领下,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在“北大荒”广阔的天地里锻炼成长。
从黑龙江畔到大小兴安岭下,从三江平原到完达山麓,到处响彻着青年们战天斗地的歌声;到处涌现出知青们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生动事迹;到处跃动着青年们苦练军技术和飒爽英姿;到处展现着青年们大搞科学实验的丰硕成果。他们踏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脚印,用自己的双手,开垦出一片片良田,修筑成一条条长渠,生产了一座座粮山,使千年沉睡的荒原变成“北大仓”,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。
1.奔赴北大荒
告别城市故乡,离开父母亲友,知青们奔赴北大荒。欢送的队伍,浩浩荡荡,欢迎的场面,难以忘怀。知青们,捧着一颗颗纯真的心,扬起理想和希望的风帆,随着时代的车轮,驶向遥远的北大荒。北大荒的欢迎,同样热烈。欢迎你们——孩子们!北大荒需要你们!北大荒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热血儿女!他们和广袤的土地,和那一片黑色的土地上的人民,和老一代开拓者紧紧拥抱在一起!
北大荒无边无际的原野上,泥地上支起的帐篷、“马架子”、爬犁改装成的“风雨楼”是知青们新的家。劈木头、点炉子、烧炕、挑水、脱坯、打草,一切都得从头学起。新一代的北大荒人,要征服北大荒,先要征服自己。艰苦的环境是知青生活的******课。
夏天,一身汗一身泥回到宿舍,还要拖着两条沉重的像灌了铅的腿去井台挑水;冬天,满头霜浑身冰碴的下工,还要抱草劈柴和煤生火让屋子赶快有点热气。知青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环境里,咬紧牙关,挺直腰杆,面对现实,迎接种种新的挑战。
“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!”这是北大荒知青的一句“豪言壮语”。知青们稚嫩的身躯、脆弱的生命抗衡着千古荒原那巨大的自然力量。他们迎着寒风播种,顶着烈日夏锄,扛着近200斤重的麻袋上跳板入囤。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。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。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磨炼着这些年轻人,并造就了刚毅、坚韧、能吃苦的奋斗精神。
生活总是多彩的,何况这是一大批乐观向上的青年。繁重的劳动压不住年轻人的活力,艰苦的环境挡不住青春的欢笑,知青们给自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。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,房后空地上还往往是龙腾虎跃,假日饭罢,屋内屋外也常常摆开棋类大战。
艰苦的环境,******的劳动,使一些青年身体透支,荒原沼泽间的秽气恶物,还传播着种种罕见的疾病。一些青年逝去了。
更有那悲壮的死,为抢救国家财产,与熊熊荒火的搏斗,展示着青春的虔诚,展示着生命的神圣!他们是那么年轻,那么意气风发。然而,当熊熊的荒火威胁着国家财产安全的时候,他们又何曾考虑过个人生命的安危。***该记载的是他们——永远的北大荒人!他们永远留下了,在那挚爱着的土地。查一查,他们的生命却都可歌可泣……
北大荒永远牢记着为开发和建设这块土地献出生命的人们,他们是永远的北大荒人。
北大荒知青文化是由全国******的中心城市的知识青年创造的文化。它是城市的文化,青年的文化,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文化。广大知青以满腔热血和青春智慧,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,创立了独特而灿烂的北大荒知青文化。北大荒知青中间后来在文学、教育、新闻、卫生、体育、美术、音乐、曲艺等方面成为专门人才的比例在全国知青中是******的。这些人的成长,大多与他们早期在北大荒的自觉刻苦学习有关。
40多年前,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,满怀理想意气风发地从全国各地来到了美丽的北大荒,开始了扎根边疆,保卫边疆的火热生活。
几十年过去了,知青们不会忘记迎着寒风播种,顶着烈日夏锄的情景;他们不会忘记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,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的历练。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流淌过知青的汗水和鲜血,也 留下知青美好的记忆,他们在“激情燃烧的岁月”里那一腔青春热血,一颗火热的心,一段难以忘却的情结,至今还深深埋藏在他们的心里。知青心系第二故乡,第二故乡情牵知青。知青都有一个梦想,回到黑土地,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,看看那里的青山绿水,看看那里的农场村庄。知青都有一个心愿,那就是要为第二故乡******奔小康做贡献。
2008年适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,佳木斯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垦荒基地,为******铭记知青们当年用青春和热血投身广阔天地、屯垦戍边的历史,传承永远的知青精神,激发全市人民艰苦创业、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热情,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建设知青广场。
知青广场于2008年建成。广场位于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,东西长约260米,面积为12953平方米,由主雕塑、浮雕、时间门廊、亲水平台等四大主题板块组成。